略企图:首先攻占皖东津浦路西地区,然后东犯路东,得手后再进到苏北与韩德勤会合,消灭我新四军主力,或将新四军赶到陇海路以北,再和第1战区会攻山东,最后将山东八路军和新四军赶过黄河。
路西地区处于津浦、淮南两条铁路之间,包括定远、凤阳、滁县的大部分和嘉山、全椒、寿县、合肥、和县、含山、怀远、巢县各一部分,面积和人口大约只占整个淮南根据地的13弱。日伪军在淮南地区周围设置据点120余个,部署兵力3万余人。常驻部队有日军第13混成旅团(驻合肥),伪军有第4、第6师及警22师“扫荡”时,还从第13、17、61师团及伪军第3、24、46师抽调兵力参加。
这场战争从1940年到1945年抗战结束,持续多年,艰苦卓绝。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在43年至45年直接坐镇指挥也可见其重要。
在1944年5月30日,安徽省定远县日伪军400余人,滁县日伪军700余人,施集日伪军600余人,分数路“扫荡”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侵占中心区的藕塘镇。其后兵力增至2500人。新四军第2师兼淮南军区主力第5旅跳出敌包围圈,采取“敌进我进”战法,对敌后方据点和交通线展开猛攻。第13团主力配合地方武装奇袭定远县城,突入城内,给守敌以重大杀伤。接着,第13、第14团各1个营在凤阳、怀远地方武装配合下,奔袭凤阳县殷家涧和三河集等日伪军据点;第10团和滁县、全椒地方武装袭击谭墩子、十字路、王家埠、孤子山等日伪军据点。日伪军受打击后被迫于6月3日仓皇溃退,藕塘镇等地均告光复。
据后来的描,述外公就是在这一期间的一次脱围战中阵亡的。外公的战友告诉外婆说,外公非常勇敢,每次和鬼子肉搏时,一把大刀舞成云雾,鬼子总被砍的哇哇乱叫,血肉横飞。
这一次是在路西枣林庄脱围战中,由于过于疲惫,厮杀时,被敌人子弹击中了肚皮,肠子流了出来。外公竟想到他常对战友讲的罗家将里的罗通,也把流出来的肠子盘在身上,继续用砍钝了的大刀一边叫骂着小鬼子一边奋力厮杀,协助脱围。最后因失血过多,倒在战场上。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英雄年代,外公把一腔热血抛洒在半空。当然鲜血也没有白流,鬼子最终滚出了中华大地,只是外公没有看到这一天,也没有能和家人团聚。
他是从一个威名一方的好汉成了一名胸怀天下的战士。也许在部队中他很想家,但倭寇不除何以为家呢?!他这一去竟成了和妻女的永诀,妻女目送那渐行渐远的熟悉背影,一直融入天边的红霞
记得先前祭奠时节,父亲按照母亲的叮嘱,还用大纸包包着纸钱,在纸包的封面写着:“安徽省津浦路西——革命烈士陈兆先收”母亲一边烧着纸钱,一边反复叨念着:“父亲拿钱啊!”在母亲模糊的记忆里也应当定格的是外公年轻时候的身影。
往事已矣!今天很少再有人记得过去的往事了,那尘封的县志也很少有人去翻阅的,即使翻阅英名录那一页,也只会感到那一串串名字的陌生与抽象。
我想人类的每次厄运总是有英雄挺身而出的,英雄也决不希求别人的报答。作为后人,我们在享受宁静生活的时候怀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也就够了。
每每想起风逝般的旧事,就会想到满树的梨花正飘落的情景。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甚为壮观感人,但风吹过片片飘落,铺积大地,化为春泥。第二年,一夜春风又是满树梨花,花飞花落,只是此花非彼花。人事又何尝不是梨花飘落呢?
能以粗糙的文字记录听得的故事也算一个纪念吧!愿外公以及“英名录”上的烈士们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