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语言艺术。对好以功利来度量一切的人们来说,诗虽不能直接给人们带来光灿灿的物质财富,却能滋润你几近干涸的心灵,给你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能给一个能吟哦讽诵的秀口。
汉代的毛诗序本着儒家教义,进一步阐明诗歌的作用:“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古代帝王并也身体力行读诗写诗,并重视诗的政治教化作用,读诗写诗自然形成风尚。
不唯如此,国外向来也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雅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基于这个主导思想,他提出了著名的“寓教寓乐”说,强调诗歌的教育作用。
就看当代的诗歌。余光中的乡愁绵绵倾诉,激起人们对故乡亲人的怀念;触动人们心灵的柔软的部分,让人们对人间美好感情的珍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舒婷的致橡树对正确的树立远比唠叨说教更加形象而易于接受
诗正是用形象说话,好的诗歌总会给人正确的引导和善意的提醒。当然,也不是能简单的把诗歌当作政治的附庸。美是诗歌的特质,也唯有美才能发挥一定的教化作用。
人们常说“文如饭,诗如酒”诗是语言艺术的精品,是语言美的最高境界,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功能。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也曾在为诗辩护一文中极力称赞诗歌的审美价值:“诗使万象化成美丽;它使最美丽的东西愈见其美,它给最丑陋的东西添上了美;它撮合狂喜与恐怖、愉快与忧伤、永恒与变幻;它驯服了一切不可融合的东西,使它们在它轻柔的羁轭之下结为一体。诗可以使世间最善最美的一切永垂不朽;它捉住了那些飘入人生阴影中一瞬即逝的幻象,用文字或者用形象把它们装饰起来,然后送它们到人间去诗拯救了降临人间的神性,以免它腐朽。”
诗人正是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对自然、社会、现实人生进行概括提炼,创造而高于现实的更理想的美。读者在欣赏这些诗歌时自然地获得了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你会觉得这大山、大海、小溪、田园、日月星辰变得更加美丽,你也会让平淡无奇单调乏味的现实罩上一层美丽的光环;它能激发起你对生活的爱。也会使你的心灵变得如溪流一般的纯净。
好的语言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也就是强调读与写的关系。若多读古今中外经典的诗歌,就必然对语言美产生自觉的追求。也必然注意锤炼自己的语句,文字也必然追求更加洗练,而有韵致余味。
如果自己对语言美产生了兴趣,也自然有写好文章的信心,也就有写好文章的欲望。很多作家谈自己写作经历时,大多说是由读诗写诗而对语言产生兴趣的。可见诗是锤炼语言的砧石,是点燃创作热情的火花。也绝难想像没有诗词功底支撑的作家能有多少艺术潜力。
是啊,在幻觉里,孔夫子发出朗朗清音:“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此话似乎萦绕于耳际,经日不绝。